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3年前,来凤县委、县政府郑重承诺:抓好教育事业发展,让来凤的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学校,有一个好的前途,让家长的辛劳和期盼有一个满意的回报,让每一个家庭多一些欢笑,少一些烦恼。3年来,来凤县委、县政府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,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致力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,逐步实现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,加快缩小城乡差距,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,使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,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,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,让城乡的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,基本能够——同享一片蓝天。
今年春季开学不久,来凤县教育局派出多个督察专班,深入城乡各中小学校检查入学情况,结果令人欣喜。全县小学生入学率达100%,初中生入学率达98.21%,较往年明显上升。
“这是县委、县政府强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,充分说明老百姓送孩子读书的热情越来越高,同时对政府重教、兴教的满意度在不断提升!”来凤县政协副主席、教育局局长彭远仪说。
瓦尔高上写奇迹
3年前,来凤县的许多老百姓都期盼孩子初中毕业后,能就近继续就读。而老百姓的这一愿望与现实却存在差距:因全县只有一所全日制中学和一所职业高中,每年只有六成初中毕业生能顺利升入本地高中就读,还有四成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或异地就读,或提早告别校园。
2009年秋季,来凤老百姓的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。县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,引进湖南高平教育集团,投资建成了一所现代化的全日制高中——来凤县中学,由此圆了许多初中毕业生的读书梦。在新城区瓦尔高,短短的一年间,崛起了一栋栋崭新的教学大楼、漂亮的学生公寓、现代的科技实验楼,还有宽阔平整的操场、大气而干净的学生餐厅,构成了来凤县中学的现代化校园。民办公助、新建高中,当年动工、当年招生,这在来凤教育史上书写了一个伟大奇迹。“来凤县委、县政府舍得投入办教育,给学校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,让来凤更多孩子享有‘高质量、平民化’的优质教育待遇。”来凤县中学校长周曼说。
瓦尔高上写奇迹,掀开了来凤教育新篇章。去年秋季开学招生,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到来凤中学,排队报名,1200人的招生计划在一周之内就满额。为了满足更多家长的愿望,学校不得不增加教学班,扩招至1300多人。
去年12月,州委书记肖旭明到来凤调研,对该县实行“民办公助”新建高中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来凤在这么短时间内新建一所高中,解决了高中阶段入学率低这一难题,为全州解决这个问题带了个好头。
“湖南高平”落户来凤,不仅使来凤初升高比例提高到80%,而且还给来凤注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。来凤中学率先在全县推广赏识教育、养成教育、吃苦教育、创业教育,推广多媒体教学和现代实验教学,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,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。学校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学生励志大会,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;每天就餐之前,组织学生集体朗诵感恩诗;开设音乐、体育、美术、创业等特长班,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快乐、活得阳光;努力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,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个性成长等。
为全面提升高中办学水平,去年,县政府从本级财政安排资金260万元,用于来凤一中改扩建和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,并决定今后每年为一中投入资金200万元,连续5年不间断,用于学校改造升级。
深山校园美如画
阳春三月,万物吐绿;新峡河畔,书声朗朗。坐落在新峡库区下游的来凤县高洞中学,依山傍水,景色宜人。校园四周的桃树含苞待放,红色的塑胶跑道环绕操场,崭新的学生宿舍、整齐的教学楼、功能完备的学生食堂,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夺目。如果不是身临其境,很难想像山旮旯里还藏有这样一所美丽如画的学校。
说起学校的变化,高洞中学校长张中华感慨万千:“以前学校几乎全是砖瓦房,操场也没硬化。如今,校园环境可谓大变样,男女生宿舍楼、学生食堂全是新建的,还建起了运动场和塑胶跑道,办学条件和城里的学校没啥区别。”学校的条件改善了,学生住宿就读的热情也高了,860名学生吃住在校园,一个都不少,家住校门口的孩子也不例外。
高洞中学旧貌换新颜,是来凤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。来凤县委书记肖作文说:“政府为教育投资多少都不为过,为教育怎么投入都不为过,怎么支持教育都不为过。”县长胡泽反复强调:“让城乡百姓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是政府的责任。”
3年前,来凤教育成为全县人民关注的焦点。面对社会的担忧,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前途,来凤县委、县政府给人民作出承诺:卧薪尝胆,破釜沉舟,调动一切力量,采取一切措施,以铁的手腕迅速解决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种问题,全力以赴抓好教育事业发展,让来凤的孩子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,有一个好的前途,让家长们的辛劳和期盼有一个满意的回报,让每一个家庭多一些欢笑,少一些烦恼,让全县人民安心,让广大家长放心!
群众的愿望,就是让城乡的孩子同享一片蓝天,实现教育公平。近3年来,来凤县将义务制教育危房改造工程、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、国家扩大内需教育投资等建设项目,坚持向农村中小学校倾斜,全力推动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。
在绿水乡中学,修建一新的教学楼,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、食堂、洗漱间、淋浴室等,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。“一年有一个项目落地,一年有一栋高楼崛起,这全靠国家好的政策和县委、县政府重教、兴教,给山里的孩子带来了福音。”校长秦长显说。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,近3年来,学校争取硬件设施投入超过400万元,其中理、化、生标准实验室投入超过20万元,还有校园绿化投入也在10万元以上。
去年,学校还安装了空气源热水系统,添置了学生食堂消毒柜、保温售菜柜、保洁柜,安装了节能饮水机等设施,使学生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。
从城镇到乡村,从中学到小学,从硬件到软件,来凤县的每一所学校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,这得益于县委、县政府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。政府重教、部门资教、全民兴教,一种优先发展教育的新风日趋浓厚,托起了明天的太阳。近3年来,来凤县财政投入教育事业发展的资金超过1亿元,比过去10年的总投入还多;县里每年向上争取事业单位新进人员指标优先用于教育,仅去年全县就公开招考录用中小学教师71名,并接收安置了51名特岗教师支教。
均衡发展绘新景
新学期开学,绿水乡中心小学从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,投入近3万元添置了142套床上用品,全校284名住宿生盖上了暖和的新棉被,用上了学校统一配发的牙膏牙刷。
“让孩子在学校住得舒心,也让家长送得放心。”校长向国宝告诉记者。随着学校配套设施的不断改善,人性化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,许多偏远山村的孩子乐意告别村小,来到中心小学寄宿就读,和集镇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。
近两年来,来凤县、绿水乡两级政府一边加大对绿水乡中心小学寄宿制条件的改善,扩大中心小学办学规模,提高中心小学教学质量,一边先后撤消了康家沟、施南坪、沙坪、茅草坝、拦马山等5个规模较小的偏远教学点。通过一建一撤,一举改变了过去“点多、面广、规模小、资源分散、优质教育资源匮乏,教育发展不均衡”的状况。
大河镇率先在全县推行“教师交流”制度,从集镇中心小学选派教师,到管理区片区学校支教;从管理区学校选调一批骨干教师到中心校任教,进行跟班学习、锻炼提高,双向交流任教的期限在1年以上。教师的这种有序流动,缩小了学校之间的差距,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。今年春季,该镇中心小学还开展评选学科带头人活动,培育、鼓励一批骨干教师快速成长。
为使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们能够享有优质教育,来凤县坚持把优质教师、优势资源和项目设施投入等重点放在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上来,让更多的孩子告别教学点,进入中心寄宿制学校就读。
目前,来凤县委、县政府正在谋划和组织实施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的新蓝图:整合教育资源,优化学校布局,逐步实现初中向县城集中,小学向乡集镇或新社区集中并办成寄宿制学校,利用闲置下来的部分学校办成学前教育基地,确保全民均衡享受教育的成果。
县委、县政府提出,全县要通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调整中小学校结构布局,力争经过三五年努力,把来凤教育办成“应该上学的都能上学,来凤的孩子都愿意在来凤上学”的民心工程。